目前,我国已建立运行22个自贸试验区,其中西部地区6个,分别位于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新疆。这些兼具内陆和沿边特色的西部自贸试验区不仅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将西部地区推到改革开放前列,而且对接国家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例如,到2024年,陕西将探索形成72个创新案例,3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23个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22万家,占全省进出口值的70%;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中欧班列(西安)云舱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企业报关、单证准备时间由5个小时压缩至5分钟以内。
可以看出,自贸试验区已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西部地区可充分利用实施自贸试验区升级战略的机遇,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一是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区域协同和开放平台建设的“双轨制”路径。一方面,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区域合作,探索逐步参与世界市场体系、国际要素循环、全球产业分工的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与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产业转移和优势互补;借力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携手做强开放平台,巩固拓展中国中亚峰会成果,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进一步扩大丝绸之路博览会、中国西部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品牌会展影响力,全面培育深度绑定的城市战略合作伙伴。
二是西部地区正加快推动形成陆海内联动、东西互帮互助的全面开放格局。深入实施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加强陆港、空港、航空、铁路等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形成高铁网络,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市场化、可持续运行,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联合组织运营模式,便利班列与当地资源对接;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提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辐射能级。加强与上海港、天津港等东部港口合作,实现海铁联运、无缝对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物流支撑。实现东西向亚欧陆海贸易通道和南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统筹推进陆空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优化西部地区各自贸试验区开放功能分工,打造特色开放高地。深化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进开放合作园区建设,提升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水平。强化各自贸试验区经济发展特色功能,提高运行效率,优化行政功能区建设管理边界,明确责任分工,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塑造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自贸试验区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保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畅通,全面提升周边城市中心城区要素集聚能力、产城融合水平和辐射带动效应。加快构建内外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的开放型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础,打造特色鲜明的金融集聚区和区域金融中心。完善创新发展体系,发挥自贸试验区创新驱动平台作用,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四是西部地区实施自贸试验区升级战略,加快先行先试、融合探索。扩大制度开放,不断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营商环境和创新驱动能力。主动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服务业发展人才高地,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简化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程序,完善符合条件的外国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政策,促进国内外专业人才双向流动,为外国高层次人才来西部地区工作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加强西部地区与海南自贸港合作,探索协同发展。主动对接海南自贸港,加强政策协调,尝试制度“捆绑”,打造海南自贸港在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方面的协同创新区,共同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法律法规、监管模式和管理制度。此外,共同推动旅游、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行业开放创新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方面,探索建设能源、航运、产权、股权等国际交易场所。在数据安全方面,探索促进数据流动和保障数据安全的平衡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作者为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助理院长、副教授)
来源:中国贸易报